來源:中國能源報
日前,內蒙古榮信化工有限公司年產80萬噸烯烴項目完成環評公示,規劃新建220萬噸/年甲醇制烯烴,及45萬噸/年聚乙烯、45 萬噸/年聚丙烯等裝置。至此,內蒙古已投產及在建、規劃的煤(甲醇)制烯烴產能超過1200萬噸,位列全國第一。
煤制烯烴是公認“最賺錢”的煤化工細分領域,近幾年產能增長最快、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,因此成為諸多企業、地區爭相引入的“香餑餑”。僅以內蒙古鄂爾多斯為例,除了上述80萬噸項目,目前還有寶豐集團4×100萬噸/年烯烴、盛虹180萬噸/年烯烴等大型烯烴項目正在推進。
而在火熱背后,煤制烯烴產品長期以中低端為主,同質化現象嚴重。作為“兩高”產業,項目審批持續收緊,建設運營難度隨之升級。挑戰加劇,這個“最賺錢”的行業如何應對?
需求空間、盈利水平均有保障
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統計,截至“十三五”末,我國已建成32套煤(甲醇)制烯烴,年產能超過1600萬噸。即便在2020年國際油價暴跌、市場需求銳減的情況下,現代煤化工行業遭遇連連沖擊,煤制烯烴仍保持了較高的開工率。截至當年9月,產能利用率達到100.4%,利潤總額1.8億元。
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鈺告訴記者,按照產品劃分,現代煤化工各細分行業均有自己的“臨界點”。當國際油價分別高于70-75美元/桶、55美元/桶左右,煤制油、煤制乙二醇具備盈利能力。相比之下,煤制烯烴盈虧平衡點較低,可承受界限低至40-45美元/桶。“整體來看,這是目前盈利水平最好、甚至唯一持續掙錢的細分領域。”
同時,市場需求潛力可觀。以乙烯和丙烯為主的低碳烯烴是重要化工原料,日常所需的塑料制品、家具建材、部分衣物及化妝品等加工,均離不開這一基礎原料。但目前,我國烯烴當量自給率僅在50%左右。“由于需求持續增長,到‘十四五’末,供應仍有可能存在不小缺口??梢灶A見,煤制烯烴市場空間很大。”王玨稱。
記者還了解到,傳統烯烴生產以石腦油蒸汽裂解等方式為主,強烈依賴石油資源。通常,一個百萬噸級烯烴工廠,需要千萬噸級的煉油廠配套提供石腦油原料。“現階段,我們的烯烴產品主要來自石化路線,煤制烯烴只占到1/4左右。從技術、經濟水平來看,通過煤炭清潔利用生產烯烴已具備可比性,有助于降低原油對外依存度。”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朱偉平認為。
準入條件收緊,同質問題突出
前景雖好,考驗不少。多位業內人士坦言,要想抱住這個掙錢的“金娃娃”,門檻越來越高。
“在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下,全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減排壓力。煤制烯烴噸產品碳排放量約為11.1噸,相比其他煤化工項目處于高位,未來二氧化碳處置費用將直接增加運營成本。而且安全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,獲取用水、用能、環境指標的難度加大,我們已有項目卡在了節能審查環節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稱。
王鈺證實,碳減排對行業提出更高要求。“不久前,生態環境部剛剛下發《關于加強高耗能、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》,進一步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。煤制烯烴是典型的‘兩高’產業,在部分地區,未來只有納入國家規劃的項目才能統籌協調指標。比如內蒙古,盡管煤炭資源豐富、具備價格優勢,現已對此類項目加強管控。”
除了外部環境收緊,產業內部也有短板。上述企業人士表示,煤制烯烴產品現仍以中低端為主,所生產的乙烯、丙烯集中在少數通用料或中低端專用料牌號上,高端產品基本空白。
朱偉平也稱,長期以來,煤制烯烴產品同質化現象未從根本破解。“2014-2015年,由于快遞行業興起,包裝材料用量巨大,煤制烯烴獲得一次很好的機遇。但市場容量就那么多,幾年過去,不少項目還停留在提供通用塑料等中低端產品,差異化、高端化產品仍靠進口。”
另有來自石化路線的競爭。朱偉平表示,煤制烯烴項目多為60萬-180萬噸,石油路線動輒百萬噸級別,“二者產品交叉重疊,必然存在同質隱患。”
破除“方案雷同、布局分散”制約
在朱偉平看來,要破除上述制約,煤制烯烴行業亟待解決“方案雷同、布局分散”問題。“一方面,把項目單耗降下去、產能提上來。用同等體量的煤,產品多了,相當于能耗、水耗及排放相應降低。另一方面,注重副產品的綜合利用。”
朱偉平表示,在現有項目中,乙烯、丙烯等主產品約占80%,剩余20%是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副產品。“這些副產物質種類多、品類雜。即便是同一企業的項目,往往也分布在不同地方,由于未形成穩定的高附加值細化、小批次專用料生產條件,再利用經濟性不足。而像寶豐集團,在同一區域建設多套裝置,有助于形成集中統一利用的條件,這類項目更具優勢。”
“煤制烯烴項目多建在資源地,原料保障難度小。歷經低油價等沖擊,證明了大多數項目具備經濟效益。但也要看到,企業復制項目居多,國家升級示范項目進展相對緩慢,產品多元化、高端化程度偏低。”上述企業人士認為,在認清產業優勢與共性問題的基礎上,重點推進烯烴產品升級,并利用與石油化工技術耦和,向下游產業鏈延伸。
記者進一步了解到,上述問題也是全行業面臨的共同考驗。對此,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提出,現代煤化工要走出一條高端發展的路子,根據項目所在地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,按照循環經濟理念,采取煤化電熱一體化、多聯產等方式,與石油化工、冶金建材、氫能等產業融合發展。“同時,只有找到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和產品,產業才能在碳達峰、碳中和過程中實現主動發展。”
微信公眾號
Copyright ? 2019-2020 版權所有: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京ICP備05039447號-3 技術支持:環保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