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能源報
為確保如期實現“30·60”雙碳目標,國家發改委于近期密集召開多場會議,研究制定頂層設計方案。記者了解到,針對鋼鐵、建材等重點行業,相關部門還開展了專題研討,以求加速產業低碳轉型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。目前,部分行業已提出在2025年前率先達峰的目標,并將相關方案上報國家發改委。
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也在近日表示,當前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不足10年,正在推動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。其中,將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、重點企業率先達峰”。
加快產業結構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必由之路。但目前,我國能源需求尚未達峰,工業、交通、建筑等終端用能仍在攀升。而受到用能方式、技術路線、產品性能等因素影響,各行業在碳達峰中的作用有別、進程不一。如何把握不同行業的降碳路徑?
工業、建筑等行業減排難度大
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統計,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全國總終端能耗的65%,是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門。其次分別為建筑、交通部門,能耗比重各占20%、10%左右。
諸如鋼鐵、石化等行業,既是排放大戶,也屬于難以減排的領域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符冠云舉例,鋼鐵生產需要使用焦炭作為還原劑,石化、化工行業需要來自化石能源的氫氣作為原料。“這些領域一年排放二氧化碳近15億噸,占到全國能源碳排放量的15%左右。而且,化石能源用作工業原料產生的碳排放,很難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來替代。”
再如,在目前備受關注的氫能領域,石化、化工也占據絕對比重。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韓紅梅表示,從生產來看,煤制氫比重約為58%,加上近20%的焦炭和蘭炭副產氫,以煤為基礎的氫源是主力。相比每年4000萬噸級的工業副產氫量,我國電解水制氫的產量,目前僅在10萬-20萬噸。“越重質的能源制氫,碳排放量越高。從使用來看,氫能目前主要用在以石化、化工為主的工業領域。預計未來10年,工業氫氣需求依然呈增長趨勢,如何實現深度脫碳意義重大。”
多位專家表示,加速終端部門電氣化,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燒和利用,但電氣化并不能解決全部排放問題。“交通部門碳排放尚未達峰,商用車、民航等領域脫碳面臨技術瓶頸。比如,重卡的碳排放量約占道路交通排放的40%-55%,但目前,我國電動汽車主要用在乘用車領域,對于排放大戶,恰恰缺乏商業化量產的電動化技術。”一位來自發改系統的專家告訴記者。
各行業不可一哄而上、層層加碼
時間緊、任務重,多行業紛紛制定達峰計劃。在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石化集團副總工程師謝在庫看來,其過程不可一哄而上、層層加碼。脫離資源稟賦實際、過分追求碳達峰,將大幅增加減排成本。
“實現碳達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需統籌考慮各行業投入產出效率、發展迫切程度、產業國際競爭力、治理成本及難度等多種因素。”謝在庫認為,對于充分參與國際競爭的行業和產品、“卡脖子”關鍵技術,在其發展突破初期,可結合實際情況,在碳排放空間中預留部分容量,避免喪失機遇。
以乙烯工業為例,謝在庫稱,過去10年,我國乙烯當量消費均保持在8%以上的高速增長,2020年達到5800多萬噸。作為重要的工業品,其在“十四五”期間仍將保持5%以上的增長水平,此后才能逐步放緩。“要不要發展乙烯?答案是肯定的。但乙烯又是含碳的,除了產業自身向高端化發展,建議在頂層設計時,對這類基礎石化產品,充分考慮達峰時間余量。”
謝在庫還稱,受碳排基數、用能方式、技術路線、產品性質等因素影響,不同行業在碳減排進程中的作用存在很大區別,把握好降碳節奏很關鍵。“應在總量達峰最優框架下,測算哪個行業率先達峰、哪個行業正常達峰、哪個行業減排對社會的影響最大、哪個行業減排成本最低,進而制定最經濟有效的降碳順序和路徑。”
對此,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也稱,我國尚處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中后期,對未來經濟增長仍有較高預期。盡管不斷加大節能降碳力度,能源總需求在一定時期內仍會持續增長,碳排放也將呈緩慢增長趨勢。“要根據自身情況,研究確定各自戰略重點和實施路徑,實現差別化和包容式低碳轉型。”
不同行業碳達峰時間各有不同
行業碳達峰,什么樣的節奏更為合理?何建坤表示,工業碳排放占到全國排放總量的40%左右,因此是重點所在,力爭到2025年左右實現總體達峰。尤其是部分重化工業,應爭取在“十四五”期間更早達峰。
“通過發展綠色建筑、建筑節能及能源替代,建筑部門爭取在‘十五五’期間達到峰值。由于消費仍在增長,交通部門達峰困難一些,通過提高車輛燃油經濟性、發展電動汽車等方式,爭取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。”何建坤認為,由此,可保證在全國范圍內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。
謝在庫表示,可推進鋼鐵、冶金、煉油等高耗能行業率先達峰。期間,既要考慮不同行業之間的差異,避免簡單“一刀切”,也要對同一行業的所有企業一視同仁,在同一標準和尺度下開展碳減排工作。
“事實上,這些行業在節能管理上仍有空間?,F在很多數據庫建設還沒有跟上,可通過應用物聯網、云計算等現代科技,提高全行業能耗監測和能源管理水平,推動能源效率提升。同時,工業過程和裝備的節能也有很大空間,要積極推廣節能減排技術,加快全行業高能耗設備的升級換代。”謝在庫稱。
上述來自發改系統的專家提醒,低碳指標就像產品質量、價格、服務指標一樣,已成為行業核心競爭力之一。若不能有效采用低碳、零碳技術進行改造,排放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力難免下降,市場份額將逐漸被低碳產品所取代。低碳轉型還伴隨著大量新增投資及就業機會,“取代”過程或大幅提速,排放大戶還可能面臨失業問題、資產減值損失等。在此背景下,制定合理的減排路徑,才能充分享受綠色轉型帶來的效益。
微信公眾號
Copyright ? 2019-2020 版權所有: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京ICP備05039447號-3 技術支持:環保在線